中国跳水队的“双子星”全红婵和陈芋汐,在奥运赛场上并肩作战,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岔路。 一个选择上海的同济大学,一个留在广州读暨南大学;一个来自高知家庭,一个出身农村;一个流利英语应对国际采访,一个坦言“对学习没兴趣”。
陈芋汐在没有参加高考的情况下,保送进了985高校,全红婵虽然文化课基础薄弱,却也凭借运动成就被暨南大学接收。 这种差异,背后不仅仅是个人选择,还是中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真实映照。
全红婵和陈芋汐的名字,很多人是从东京奥运会开始熟悉的。 十米跳台上,一个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,一个稳定发挥横扫奖牌。 走下跳台,她们的生活轨迹却像两条不同的河流,流向完全不同的方向。
全红婵来自广东湛江的农村家庭,父母教育程度不高,哥哥也只有初中学历。 她从小把大部分时间投入跳水训练,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。
她自己也坦言“对学习兴趣不高”,更意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训练。 所以在选择大学时,她挑了广州的暨南大学,读运动训练专业。 这里离她家近,又有熟悉的队友和教练,像另一个家。
陈芋汐呢,出身完全不同。 她生长在上海的一个高知家庭,父母都是体育领域的知识分子:祖父是前体操运动员,父亲是体操教练,母亲是体育学院副教授。
她从小不仅练体育,学业也没落下。 她爱看书、爱刷题,甚至喜欢数学。 被保送到同济大学后,她选择运动训练专业,目标明确,希望未来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发挥作用。
两人的教育路径差异,也体现在她们的语言能力上。 陈芋汐能用英语流利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,全红婵则在采访中透露,自己正在苦学英语,因为“无论未来与国际跳水界交流还是参加国际赛事,英语都很重要”。
她们都没有放弃努力,全红婵虽然学习基础弱,却清楚自己需要补足的地方。 她选择暨南大学是看中这里的体育教学资源和宽松的学习环境。 陈芋汐则在同济继续发挥她的自律和学术能力,哪怕训练比赛繁忙,她也坚持学业。
赛事成绩上,两人也各有千秋。 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一跳成名,巴黎奥运会卫冕女子单人十米台冠军,还拿下双人项目金牌,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奥运三金王。
陈芋汐则参加国际大赛,光州世锦赛就夺得冠军,奥运单人项目两次屈居亚军。 2025年新加坡世锦赛,全红婵因脚踝伤势、关节积液等问题缺席,陈芋汐则一口气拿下三枚金牌,加冕“三冠王”,世锦赛金牌总数达到9枚,仅次于郭晶晶。
身体发育和伤病也是运动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 全红婵这两年身高从1.43米长到1.60米,体重从35公斤增加到48公斤。
这样的变化对跳水运动员来说挑战极大,动作容易变形,水花控制难度增加。 她还一直受脚踝伤、腰劳损和膝盖积液的困扰,医生报告显示她的脚踝伤情已达Ⅱ级,再硬撑可能韧带断裂。
陈芋汐则似乎平稳度过了发育关。 她技术稳定、心理素质强,大赛动作成功率高达98%。 她自己也说,“没有全红婵,我不会逼自己把每个动作做到极致。 ”全红婵也坦言,“每次看到汐姐完美发挥,我就想必须更努力”。
大学选择上,两人也走了不同路径。 陈芋汐通过优秀运动员保送通道进入同济大学,没有参加高考。 她读的是运动训练专业,学校还为她这样的运动员设计了特殊培养方案。 全红婵则于2025年9月13日正式报到暨南大学,同样就读运动训练专业。
值得一提的是,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院长是苏炳添,学校还专门为高水平运动员开设“二沙精英班”,帮他们平衡学业与训练。
尽管选择不同,两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踏实前行。 全红婵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戴黑框眼镜的四连拍,简单写道“一条plog告别八月”,准备开启大学生活。 陈芋汐则在同济继续她“学霸”式的成长,文化、体育两不误。
她们的故事之所以引发这么多讨论,是因为很多人从她们身上看到了“选择”的真实样子,不是谁好谁坏,是哪条路适合自己。 全红婵的务实,陈芋汐的国际化,都是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性决策。